满江红西南联大南渡北归中国最后一块

《满江红》词:罗庸、冯友兰

万里长征,辞却了五朝宫阙,暂驻足衡山湘水,又成离别。

绝徼移栽桢干质,九州遍洒黎元血。尽笳吹,弦诵在山城,情弥切。

千秋耻,终当雪。中兴业,须人杰。便一成三户,壮怀难折。

多难殷忧新国运,动心忍性希前哲。待驱除仇寇,复神京,还燕碣。

05:13

追溯以往,中国最好的教育是在民国时期,这一时期堪比中国历史上的春秋和魏晋。而民国最好的教育又是在抗战时期,抗战时期最好的教育则是在国立西南联大,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后一块光耀高洁的精神净土。

演讲中的学生们

国立西南联大,师生历经里步行长征,一所战时临时成立的大学,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,至今仍望其项背,难以超越。它是中国的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。

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是西南联大的灵魂。西南联大采用教授治校、学生自治、思想自由(学校中有共产党社团,也有国民党社团)、通识教育将西南联大的自由精神贯彻至深。正如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》碑文中“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,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,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,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,违千夫之诺诺,作一士之谔谔”。

师生们步行里长征,为保护学生,国民政府也对黑道和土匪打招呼,他们不知书却达理,没有骚扰学生

西南联大仅存8年,共培养名毕业生,走出了位人文大师,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(赵九章、邓稼先、郭永怀、朱光亚、王希季、陈芳允、屠守锷、杨嘉墀),两位诺贝尔奖得主(杨振宁、李政道)和一位沃尔夫数学奖得主(陈省身)。

而现在北大、清华两所大学70年时间加起来也不如战乱中的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多且精。。。

当时的西南联大,大师云集,著名教授有叶企孙、陈寅恪、吴大猷、周培源、王竹溪、梁思成、林徽因、金岳霖、刘文典、陈省身、王力、朱自清、冯友兰、吴有训、沈从文、陈岱孙、闻一多、钱穆、钱钟书、潘光旦、费孝通、华罗庚、朱光潜、吴宓、饶毓泰、赵忠尧、赵九章、任之恭、曾昭抡、雷海宗、马约翰、张奚若。。。在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的81位院士中,有27人出自西南联大。

除知名教授外,联大还聘请了一些外籍学者,如美籍教授米士(PeterHansMisch)、温德(WinterPant),英籍教授有燕卜荪(SirWilliamEmpson)、理查兹(I.A.Richards)、白英(RoberPavyen)、吴可读(A.L.Pollard-Urquhart)。。。

当时中国处于抗战艰苦时期,物资缺乏,这些著名的教授和学者也是极度穷苦。梅贻琦夫人韩咏华自己做定胜糕,在街头去卖;闻一多通过篆刻,换取一定的收入,清华的会在飞虎队修理无线电等等来渡过当时困境。

闻一多先生篆刻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

当时昆明街头,有一乞丐始终尾随朱自清教授,后来朱自清说他是教授后,乞丐马上走了。可见当时教授的穷苦是众所周知的。但在这样异常穷苦西南大后方,却弦歌不辍。在这里,大师们完成了他们的扛鼎之作:

陈寅恪写下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

钱穆写下《国史大纲》

汤用彤写下《中国佛教史》

冯友兰写下《贞元六书》

金岳霖写下《知识论》《论道》

陈序经写下《文化学系统》

潘光旦写下《优生原理》《性心理学》

王力写下《中国现代语法》《中国语法理论》

华罗庚写下《堆垒素数论》

吴大猷写下《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》

周培源写下《湍流理论》

赵九章写下《大气之涡旋运动》

。。。。。。

抗战胜利后,年,国立西南联大宣布解散,北归复校,冯友兰先生在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》中写道:稽之往史,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、偏安江表,称曰南渡。南渡之人,未有能北返者。晋人南渡,其例一也;宋人南渡;其例二也;明人南渡,其例三也。风景不殊,晋人之深悲;还我河山,宋人之虚愿。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,乃能于不十年间,收恢复之全功,庾信不哀江南,杜甫喜收蓟北,此其可纪念者四也。

纪念碑中,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南渡:晋人南渡、宋人南渡、明人南渡,民国南渡。前三次南渡,北归均失败,只有民国南渡后,成功北归。。。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cyrz/12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