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藤古村的魅力实在太大,令人流连忘返
在朋友圈无意中看到关于水藤村的介绍,觉得村名的传说很有意思,于是就在闲暇的周末,决定去那里探个究竟。
相传南宋咸淳九至十年(-年),南雄珠玑巷事件之后,罗士贵率领罗,欧,麦,李,黄等35姓一百多户四百多人由南雄珠玑巷启程,向南而来。四月十五日方至南海岗州太银地方,幸遇士人冯士成,接歇数天,后同赴县告案,立藉,得到冯士成和龙应运二人保结赴案,造册立藉。
当时,罗士贵等逃难之人盘缠用尽,投靠士人,草屋以寄宿,辟地以种食,茅屋为舍,暂做窝巢。由于人数太多,不宜全聚于此,故过了一些时候,相继分往各地,择地而居。有的去了佛冈,有的去了清远,有的去了番禺,有的留在太银(大良),罗士贵带领十三姓九十三人先到水藤(现在横圩惠福巷一带),择地而居,再分居各地开辟耕地,成家建社,世代繁衍。因鸡头渡口至迳口水闸的水底有一条像山藤似的泥脊,退潮时可见,故名---水藤。这就是水藤村名的由来。
在水藤小学门口旁边的停车场停好车,看到水藤村委会的建筑,和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醒目的牌子,我知道目的地到了。由于网上能够找到的资料有限,所以这个村子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,于是我决定去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找本地人去问问路。
门口的大叔很热情,得知我是慕名来游玩的时,到值班室找了张水藤的手绘地图让我带上。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指导我该怎么去先扬三多里,说了三遍之后,看我还是不明白,就决定开摩托车搭我去那里找马姓回甦井。在先扬马巷与大叔分别时,我心里除了感激感谢,还有感动,在商贸发达的乐从,这种充满文化自豪的淳朴,不计报酬的热心让人深深感动。
先扬三多里,旧称提督里,居民以马姓为多。马姓回甦井,俗称朱砂井,是元代提督马良佐之孙马聪开凿。井口外径0.7米,内径0.53米,内侧刻有“马姓回甦井”五字。井壁以粗面岩砌成,井水常年充沛。据清代咸丰《顺德县志》记载,“井下有石穴,色正赤,故名(朱砂井)。遇疫作饮之辄无恙,村人常以煎药。”这口井是目前顺德保存最好的元代古井,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揭开盖在井上的塑料盖子,我能看到清澈的井水映照出自己的影子。
离开三多里,我沿着河涌往前走。鼎峙桥上有人在悠闲地钓鱼,河水穿过房子下的水泥柱子,从窗户下静静流过,把村子的宁静带向远方,让人感到和谐安详。
探访过云溪邓公祠后,我走上一座水泥砖石桥------却看到“竹桥”字样的桥名,这样明显的词不达意,让我心中充满疑惑。问过本地居民才知道,这桥,原来是用竹竿搭建,为方便村民行走,年在原址改用水泥砖石建造,现在仍用旧名---竹桥。误会弄清楚了,觉得挺有意思,于是忍不住拿出手机拍张照片留作纪念。
矗立在北岸公园旁边的南庄吴公祠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所在,祠堂两边有两座书塾,左边是慕泉书塾,右边是东皋书塾,行走过顺德很多村落,这样密集的书塾布局我还是第一次见到,这里昔日的文风鼎盛可见一斑。据说现在东皋书塾还在继续使用,每到周六都有村民来这里写字,画画。站在公园的树荫下,让人不得不对眼前这片古老的建筑肃然起敬。
穿过小巷,在包子店老板热情细心的指点下,在球场边上,我终于找到了这座岿然屹立的炮楼。
厦巷炮楼,建于年,抗日时期那些年村民轮流站岗,如有突发情况,采用敲锣鼓通知自卫队,对盗贼和山匪很有威慑力,后来演变成火灾监测点,现在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功能,经历百年风雨沧桑,依旧傲然挺立,成为时代的记忆,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,每天吸引很多像我这样的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观。
看完炮楼,肚子开始咕咕叫了,于是就在巷口的嗦嗦粉店,吃了一碗诱人的风味米粉,享受美味的同时,我又翻开手绘地图,看到“同心筑梦,翰墨水藤”乐从镇乡村文化旅游文化节活动项目一览表,一看时间,竟然已经过了一个星期,突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。
对水藤的了解,从村名的传说开始,拿着手绘地图,在夏季的烈日下,我沿着河涌慢慢行走,在祠堂,在龙舟基地,在烈士纪念碑前,在玉麟桥上,在时光的穿梭与回旋中,慢慢感受在这里遇到的一切美好!
谢谢阅读!
我是杰克,一个喜欢码字的理工男,分享旅游故事,用温情的文字,温暖鼓励身边的人,如果喜欢我的文字,欢迎点赞,转发和留言,我会一直在这里等你!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更多话题。